重慶文理學院2018-2019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2018-2019學年,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辦學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況
(一)培養目標
牢固樹立“大教學觀”“大實踐觀”和“大德育觀”,以本科教學“五個度”為抓手,努力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知識面較寬、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質良好,具有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專業設置
學校始終圍繞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多舉措落實市委“8+3”行動計劃,瞄準重慶市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新工科應用型專業。目前,學校共有本科專業63個(另有運動訓練專業已申報未招生),其中工學24個,理學9個,藝術學8個,管理學7個,教育學4個,文學4個,法學2個,經濟學2個,農學2個,歷史學1個(見圖1-1);工學專業占比38.1%,工管類專業占比49.21%,教師教育類專業占比19.05%。形成了材料類、農林類、化工制藥與環保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類、智能制造類、現代服務與文化創意類、教師教育類等七大學科專業集群。
圖1-1 本科專業分布圖
(三)學生規模
本學年全日制在校生為2054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043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99.4%。各學科門類本科生在校生數分別為工學6743人、管理學3350人、藝術學2924人、教育學2240人、文學1861人、理學1760人、農學643人、法學550人、經濟學290人、歷史學76人(見圖1-2)?,F有留學生110人,聯合培養研究生104余人。
圖1-2 各學科門類本科在校生分布
(四)生源質量
生源質量顯著提升。2019年,學校計劃招生4933人,實際錄取考生4933人,實際報到4687人,重慶市普通文理科錄取分數基本穩定,文科錄取最低分526分,超二本線68;理科錄取最低分493分,超二本線58分。一本線上錄取人數創歷年新高,達到664人,較2018年增加218人,完成了機器人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3個專業重慶地區一本招生。報到率為95.01%,其中報到率100%的省份有7個,分別是北京、河南、黑龍江、遼寧、內蒙、寧夏和浙江。
生源結構更趨合理。生源以重慶為主,占72.53%,較去年出省計劃增多;女生比例54.4%,城鎮考生48.19%;招收高水平運動員13人,為歷年最多。
圖1-3 近三年生源結構變化
(五)國際合作教育
學?,F有留學生96人,分別來自蒙古、意大利、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土庫曼斯坦等15個國家。2017年,我校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威爾明頓分校合作舉辦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教育項目正式獲得教育部審批,2019年開始招生。首屆金屬材料與工程專業2016級留俄國際班學生,13人順利到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先進制造技術學院材料與材料技術專業就讀;全體學生在俄語一級考試中有9人通過,一次性過關率達70%,遠高于其他合作院校;邀請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專家,3次蒞臨我校講學,與留俄國際班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新組建2018級材料科學與工程留俄國際班,共18人。與意大利佩魯賈大學開展互派交換生項目順利推進,2018年共派出11名中國學生到意大利人類學專業學習,6名意大利學生來我校學習漢語。意大利佩魯賈大學和巴西子午線大學代表團Cristina Papa、Daniele Parbuono、Jacopo Paffarini、Henrique Aniceto Kujawa、Marcio Ricardo Staffen等專家來校交流訪問,三方就中歐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建設情況、文化遺產專業本科學生及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等事項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達成多項共識,初步形成了新的合作意向。2018年教師赴海外訪學研修(1個月以上)共計26人。
二、師資與教學條件
(一)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配置更趨合理,結構不斷優化。學?,F有教職工1540人,其中專任教師122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520人,占比42.48%;碩士學位及以上1071人(其中博士383人),占比87.5%,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更趨合理;“雙師型”教師371人,占比30.3%。學校聘請98名校外專家學者、企業技術骨干及高級管理人員為兼職教師。生師比為15.47∶1。學校繼續推行教學、科研創新團隊“首席教授制”“首席研究員制”,賦予相應的責權利。將高層次人才引進與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建設統籌考慮,市級教學團隊、創新團隊以及市級重點學科、校級重點學科、市級科研平臺的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團隊的教學、科研實力和發展潛力得到明顯增強。
國家級、省部級高層次人才總量不斷增長。新增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重慶市級各類人才共21人(“百人計劃”2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1人、巴渝學者2人、第四類高層次人才1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3人。
創新型人才及團隊建設取得進步。重點打造勞模工作室優秀團隊,劉奕清勞模創新工作室被授予為“重慶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示范工作室”,新增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1個。
不斷加強青年拔尖人才梯隊建設。一是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制度體系,吸引大批青年博士到校工作。緊緊圍繞重點學科和新工科專業,有層次有重點地加強青年拔尖人才引進力度,構建了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引智評價機制。引進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日本神戶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博士70余人;柔性引進著名美術家江碧波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張根保教授、國家“外專千人計劃”專家大久保誠介教授、美國農業31部首席科學家麥克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19人來校工作。二是不斷優化人才培育制度體系,培育高層次人才成效顯著。出臺了《高層次人才管理暫行辦法》《高層次人才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對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創造條件給予重點培育,激發教師隊伍的創造力和能動性,青年博士李洪雷研究員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發表重要研究成果,實現了我校在《Nature》上發表高水平論文的零突破;創新靶向藥物國際研究院自主研發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劑(DDCI-01)同時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和美國FDA臨床批文,市內外媒體高度關注;青年博士劉嘉研究員論文進入農業科學領域全球ESI 前1%,是我校論文首次進入ESI 1%,標志著園藝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新突破;今年晉升正高職稱16人,晉升副高職稱51人。三是大力推行“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計劃,加強新工科教師隊伍建設。按照重慶市“雙千雙師”交流計劃要求,積極聘請行業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來校任教,鼓勵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到企業兼職當工程師。入選“雙千雙師”交流計劃的專業教師直接認定為“雙師雙能型”教師。2018年共認定“雙師雙能型”教師30余人,累計達到400余人;共批準了9個“跨界研修”團隊和9個研修個體,共計39人。
扎實開展各類教師培訓。2018年,共開展和參加了各級各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8批次約330人次。先后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李芒教授等專家教授,開展了教師教學能力專題培訓,培訓教師280多人。組織了17名教育教學改革骨干教師參加了“教科研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高級研修會”,學習教科研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2名重慶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教師參加“有效教學、變革課堂”課堂教學新方法——對分課堂實踐教學培訓班,豐富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開拓教師的專業發展視野;9名學院領導、教研室主任、專業骨干參加了全國高等院校系統工作暨名校觀摩研討會,充分了解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系統工作和實踐做法。
嚴格執行高職稱教師授課制度。目前學校各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均配備了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任教師,每個專業至少配備了1名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本學年,高級職稱教師承擔的課程門數為1077,占總課程門數的46.4%;課程門次數為2239,占開課總門次的36.69%;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148人,占教授總數的94.87%;教授承擔本科課程數為322門,占總課程門數的13.87%。
加強師德師風機制建設,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學校專門成立了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由校長親自任委員會主任,1名副校長任副主任,人事處、教務處、科研處和相關人員負責規劃和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教師法》《教育法》《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師德師風建設暫行條例》等相關文件,制定師德師風建設年度工作方案,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等活動中,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精心設計“五個一”師德師風專題活動,包括一場報告會、一本教育讀本、一份責任書、一份告知書、一份曲建武教授著述,將師德建設貫穿于教職工日常教育教學、科研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工作全過程。充分發揮師德楷模的引領示范作用,開展第八屆“教學名師獎”“感動校園獎”“學術精神獎”等八大獎項以及第三屆“金果源?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獎”等評選表彰活動,強化信念教育,著力把好師德師風建設“思想關”“制度關”“責任關”。
學術道德建設扎實,學術風氣良好。一是注重思想引領,組織學風專題報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科技三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組織收看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18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子深入理解學習中國科學家精神,堅守學術誠信,成為優良學術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二是嚴守制度紅線,遵循學科科研重大事宜決策程序。根據《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重慶文理學院學術委員會章程》等相關管理規定,組織召開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完成了2020年大學各專業招生選考科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專家工作室、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等工作的審定和推薦工作。嚴格落實章程,在學術事務管理中發揮咨詢、評定、審議和決策作用。
(二)教學經費
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2018年,學校本科教學日常運行經費支出達到6525.67萬元,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3343.93元/生。
重點項目支出經費。2018年,學校專項教學經費支出、本科實驗經費(不含實驗室建設經費)、本科實習經費支出分別為4834.01萬元、826.32萬元、511.86萬元。生均本科實驗經費[1]、生均本科實習經費[2]分別為423.43元/生、853.1元/生。
學生資助經費。加大對學生資助經費投入,學生資助經費支出逐年增長。2018年學生資助經費達到3079萬元。
[1]生均本科實驗教學經費=本科實驗經費/本科在校生人數。
[2]生均本科實習經費=本科實習經費/當年實習學生人數。
(三)基礎設施
固定資產持續增長。本學年,學校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0.6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值達到3.59億元,其中當年新增2791萬元,生均為1.82萬元/生。
辦學基本條件達到標準。全校校舍建筑面積共有69萬平方米,各類生均面積均達到了教育部規定的合格標準(見表2-1)。
表2-1 各類生均面積詳細情況
類別 | 總面積(平方米) | 生均面積(平方米/生) |
占地面積 | 1,177,680 | 60.06 |
建筑面積 | 694,370 | 35.41 |
綠化面積 | 269,462.7 | 13.74 |
教學行政用房面積 | 294,058.82 | 15 |
實驗、實習場所面積 | 117,552.35 | 5.99 |
體育館面積 | 9,971.26 | 0.51 |
運動場面積 | 142,434.26 | 7.26 |
加大圖書資料和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學校有圖書館2個,圖書館總面積達到24078.41平方米,閱覽室座位數2306個。紙質圖書達到196.54萬冊,當年新增1.81萬冊,生均紙質圖書99.79冊。電子期刊63.94萬冊,學位論文334.83萬冊,音視頻925.93小時,電子圖書91萬冊。2018年圖書流通量達到10.83萬本冊,電子資源訪問量104.75萬次,當年電子資源下載量105.61萬篇次。
信息資源。學校校園網主干帶寬達到10000Mbps。校園網出口帶寬24500Mbps。網絡接入信息點數量38743個。電子郵件系統用戶數1529個。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總量71.9GB。信息化工作人員49人。
三、教學建設與改革
(一)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成效明顯。學?!都o錄片創作》獲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實現了該類國家級項目的歷史性突破(重慶市屬本科院校僅2門),《創造發明學導論》《電路分析》等5門課程獲得重慶市首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立項數量在重慶市屬本科院校名列第一;發布《重慶文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整體改革方案2.0》,積極推進思政課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本學年,學校共開設本科生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課共2321門、6102門次,近兩學年課堂教學規模見表3-1,各學科門類選修課、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見表3-2。
表3-1 近兩學年班額統計情況
班額 | 學年 | 公共必修課(%) | 公共選修課(%) | 專業課(%) |
30人及以下 | 本學年 | 5.01 | 4.19 | 19.51 |
上學年 | 3.34 | 3.45 | 18.67 | |
31-60人 | 本學年 | 57.92 | 45.51 | 59.96 |
上學年 | 40.5 | 53.02 | 54.52 | |
61-90人 | 本學年 | 19.23 | 38.92 | 16.91 |
上學年 | 26.38 | 34.48 | 19.6 | |
90人以上 | 本學年 | 17.83 | 11.38 | 3.63 |
上學年 | 29.79 | 9.05 | 7.2 |
表3-2 各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學分所占比例
學科 | 選修課學分比例 | 實踐教學學分比例 | 學科 | 選修課學分比例 | 實踐教學學分比例 |
歷史學 | 19.16 | 34.1 | 理學 | 10.37 | 40.35 |
經濟學 | 10.99 | 29.01 | 工學 | 12.64 | 40.36 |
藝術學 | 9.95 | 51.4 | 農學 | 16.76 | 39.6 |
教育學 | 20.36 | 45.27 | 文學 | 15.03 | 27.84 |
管理學 | 8.17 | 35.02 | 法學 | 9.78 | 30.73 |
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與改革持續開展。學校組織開展了2018年專業核心課程結項工作。針對已進行改革立項的專業核心課程,安排督導委員深入教師課堂對照結題驗收指標進行過程驗證,并查看教師改革材料進行結果評價,深入推進了專業核心課程的整體改革和全程實現。經過嚴格評審,18門專業核心課程順利結項。21門專業核心課程立項建設。全校41名教師參加了第六屆教師“說課程·教改課”決賽,經評審,共評出個人一等獎6名、二等獎6名和三等獎12名;團體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
(二)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提質增效。學校積極推進特色應用型教材建設,并加大了資助力度。積極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等機構溝通聯系, 9本教材已順利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8年28本教材順利獲得立項資助。
落實教材征訂工作,確保教材按時到位。2018年共征訂教材1389種,其中,應用型教材1094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70.76%;優秀教材374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26.93%;推薦教材794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57.16%;近三年出版新教材810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58.32%;校本教材(含自編教材)50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3.6%。意識形態屬性較強教材55種,占選用教材總數的3.96%;應用型教材、優秀教材比同期選用有所下降;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校本教材(含自編教材)、推薦教材比同期選用有所增加。
(三)實踐教學
學科競賽成績優異。2018年,獲學科技能競賽獎項目總數1561項,其中國際級獎項30項、國家級獎項532項、省部級獎項999項,較前幾年有較大增長(見表3-3)。我校獲4項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17項重慶市一等獎,20項重慶市二等獎,獲獎隊伍數再創新高。承辦中國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暨創響中國活動,獲上級專項經費99萬,我校在本次大賽中刷新歷史成績,獲全國三等獎2項,重慶市金獎5項,重慶市銀獎7項,銅獎2項,被重慶市教委授予“優秀組織單位”。成功舉辦校內第四屆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積極參加重慶市第五屆高校師范生教學競賽,共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4名的好成績。
表3-3 近五年學生學科技能競賽獎項目數
年份 | 小計 | 國際級 | 國家級 | 省部級 |
2014年 | 651 | 0 | 292 | 329 |
2015年 | 685 | 0 | 156 | 529 |
2016年 | 1283 | 0 | 243 | 1040 |
2017年 | 751 | 0 | 184 | 567 |
2018年 | 1561 | 30 | 532 | 999 |
合計 | 4931 | 30 | 1407 | 3464 |
實驗實訓室建設有較大成績。組織實施2018年度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申報與遴選,獲得1項市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立項;完成土木工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認證配套實驗室建設,完成對教育學院形體房修繕工作、琴房改造申報工作等,對美術與設計學院實驗實訓中心的改造進行了調研。本學年本科生開設實驗的專業課程共計747門,其中獨立設置的專業實驗課程170門。
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完成實驗室報廢藥品移出工作,制定《重慶文理學院危險廢物管理規定(試行)》;組織完成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的實驗室安全專項檢查;定期對重點學院開展?;钒踩芾頇z查工作;對部分科研實驗室開展專項督查工作;配合永川區公安局當地派出所檢查劇毒藥品的安全管理臺賬。
全面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創新局面。一是積極拓展以實體企業為主體的校企合作市場。學校先后與東軟集團、華為公司、西凱教育、達瓦大數據研究院、攜程、HTC、成都迪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江輪船有限公司、甲骨文、西門子等知名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化學院,拓寬校企合作渠道。2018年學校新增校企合作企業70余家。二是重點推進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開辦校企訂單班。今年開設長航班人數260人;首期與攜程合作開設攜程班人數60余人,與固高研究院開設固高人才訂單班人數20人。新增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340人。三是探索創新協同育人新模式。今年學校800余項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項目選題來自行業企業,各二級學院與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教材(講義)6項,開辦校企專家講座10余場次,5000余名學生參加了各類企業3個月以上生產性實習,1000余名學生參加學校校企、事業單位合作實習。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彰顯特色。一是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立項數量創全國第一。根據教育部的統一部署,學校積極組織和動員各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加強與企業的產學合作。在2018年第一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中,學校共有78個項目獲得立項,立項數量在全國所有立項高校中名列第一。本學年獲得立項的項目數量多、質量高、涵蓋面廣,是我校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的具體體現。同時,我校獲得2018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優秀組織獎(全國僅5個)。二是“合格+”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落實。針對第一批17個項目編制了項目實施工作臺賬,確保工作有效落實。同時,啟動了第二批“合格+” 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申報工作,根據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遴選了6個項目給予立項資助。三是“3+4”、“3+2”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扎實推進。2018年中職與本科對口貫通“3+4”分段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項目新增重慶市龍門浩職業學校,合作專業為學前教育。積極申報重慶市高職與本科“3+2”人才培養試點項目,與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3+2”項目獲得市教委批準立項。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再獲豐收。一是國家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實現零的突破。2018年,我校2個項目獲批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位居重慶市屬本科高校第1位。二是市級教改項目立項提質增量。今年,我校“新工科建設試點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等17個項目獲得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這是近3年來該類項目立項數量最多的一次。三是校級教改項目立項順利完成。2018年校級教改項目最終立項56項;啟動“微項目”研究與實踐立項申報工作,12個項目獲得正式立項,有效助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打造“五大教學改革”2.0升級版。四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結項工作圓滿完成。學校進一步加大了市級教改項目結項清理力度,經過督促和指導,本年度共27個市級項目順利結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22項;對2014年及以前的校級教改項目進行了結項清理,共79項提交了結項申請,最終77項通過驗收。
承辦“第四屆重慶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承辦了由重慶市總工會主辦的“第四屆重慶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37所本??聘咝⒓恿舜舜胃傎?,競賽分文科、理工科、思政專項等三個組。我校教師充分展示了我校在應用型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榮獲了3個一等獎。
持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作為必修課面向2017級4775名學生開放,學生總體反應良好;開辦了2017級創業先鋒班,共有164名2017級新學員;開辦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賽前培訓3期,打造校內創新創業品牌活動“大咖開講啦”,突破傳統模式,激發學生創業激情;與永川區人社局聯合開展大學生GYB創業培訓5期,培訓學生250人;組織大學生微型企業專項培訓3期;共評選出35個團隊(個人),發放創新創業獎金24萬元。
積極推進創新創業項目申報。2018年成功申報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7項、重慶市級項目37項,結題項目15項;學生科研立項188項,發明專利2項;本年度舉行大學生微型企業申報會2次,立項28個,新增微型企業23家,兩年孵化成功率達89.66%。2018屆畢業生初始自主創業率達2.31%,年終自主創業率達2.57%,同期增長1個百分點,創新創業率顯著提高。
創新創業活動有序開展,營造良好校園氛圍。與政府、企業聯合組織開展參與了5場學校創新創業大賽和主題活動;打造校內創新創業品牌活動“大咖開講啦”,突破傳統模式,激發學生創業激情;組織學生參加雙創活動周、重慶市第三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洽會,促進學生項目與市場接軌;承辦了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選拔賽,全市共65所高校358個項目參賽,參與學生數達2298名,報名團隊和參與人數創歷史新高,獲得全國銅獎2項,重慶市金獎5項;組織參與2018年永川區春季“財經杯”創新創業大賽、永川區“高新杯”雙創大賽、第三屆璧山區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屆“渝創渝新”創新創業大賽、2018“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等,參與學生3000余人;舉辦了重慶文理學院首屆“筑夢青春.創在文理”創新創業文化節(含7個子活動)。
多維度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突顯平臺建設。一是穩步推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打造升級版孵化基地。完成學校懷德樓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2號樓二層改造,增加近500平方米的創業空間;完成協信創業園基礎裝修,增加近1000平方米創業空間;2018年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績效評估“優秀”,獲得獎勵資金30萬元。二是成立區域性創新創業聯盟,集聚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學校牽頭成立了成渝經濟區創新創業聯盟,吸納了成渝地區51所高校、30家企業,5個國家級高新區,共86個單位,形成了集聚高校、企業、園區、投融資公司參與的共創共享創業生態。三是對接地方產業園區、企事業單位,協同建立預孵化平臺。與永川、榮昌、璧山、九龍坡、龍泉驛等國家高新區主動對接,簽署校地合作協議,成為國家高新產業園區預孵化基地。四是探索創業合伙人計劃,探索校企資源供需對接平臺。2018年已完成10個企業“創業合伙人”計劃需求征集工作,幫助3家企業尋找到“種子人才”,共同探索校企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新環境。五是構建環重慶文理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打造西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學校聯合永川區政府成功申報環重慶文理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項目,將獲得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推動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配套耦合,打造“一核一街一廊”10分鐘車程雙創載體升級版,實現全要素、專業化、便利化、開放式、低成本的雙創服務,充分發揮高校知識、人才在創新創業中引領作用。六是聯合團市委共建“青創空間”,探索零距離服務青年創新創業的新方式。我校成為首批共建單位,獲得資金資助4萬元。
專業建設成效顯著。一是順利完成2018年新專業申報調整工作,新申報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運動訓練3個本科專業,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2個專業為新工科專業;當年學校招生的本科專業58個,停招的校內專業5個:物理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生物科學、經濟統計學、行政管理。二是有序推進一流專業建設。14個專業獲重慶市級一流專業立項建設項目,并申報了10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學?,F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市級特色專業、2個市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2個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14個市級一流專業立項建設項目,三級特色專業超過專業總數的1/3(見表4-1)。
表4-1 國家、市、校三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一覽表
序號 | 專業名稱 | 所屬學院 | 級 別 | 批準時間 |
1 | 園林 | 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 |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市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08 2008 2012 2013 2019 |
2 | 體育教育 | 體育學院 | 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市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08 2012 2014 2019 |
3 | 環境科學 |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09 2013 2019 |
4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 | 2011 2013 2019 |
5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09 2015 2019 |
6 | 會展經濟與管理 | 旅游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09 2015 2019 |
7 | 軟件工程 | 人工智能學院 |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6 2019 |
8 | 機械工程 | 智能制造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 | 2011 2016 2019 |
9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3 2016 2019 |
10 | 環境設計 | 美術與設計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市級特色專業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3 2016 2019 |
11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9 |
12 | 廣播電視編導 | 文化與傳媒學院 |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9 |
13 | 思想政治教育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9 |
14 | 音樂學 | 音樂學院 | 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 2019 |
15 | 工程管理 | 土木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09 |
16 | 學前教育 | 教育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1 |
17 | 網絡工程(物聯網技術) | 人工智能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1 |
18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1 |
19 | 機械電子工程 | 智能制造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3 |
20 | 風景園林 | 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3 |
21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22 | 工程造價 | 土木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23 | 金屬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24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25 | 財務管理 | 經濟管理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26 | 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特色新專業建設點 | 2017 |
堅持開展“兩早一晚”。為深入落實“放管服”改革,激發二級學院學生早操、早晚自習的活力,各學院分別制定了適合專業特點的自習活動和早操改革,效果良好。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了紀律觀念。本年度全校學生早操、早晚自習平均出勤率均高于95%。
開展學生考風考紀和誠信教育。按照《重慶文理學院關于加強考風考紀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嚴抓學生的考風考紀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和期末考試等契機,利用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考風考紀和誠信教育,通過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等,使誠信考試入腦入心。
堅持開展學生寢室文化建設活動。依托學生公寓自律自育管理委員會和宿舍團總支學生干部開展寢室文化建設工作,堅持校級層面每學期開展1次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活動,引領院級、班級學生宿舍文化建設。主要開展了“寢室文化節”,包括“星室界”寢室文化評比、“學生之家”手繪海報展示、“我的宿舍我的家”演講、“寢室聯盟對決”趣味知識競賽以及“以夢為馬·盛舞青春”主題晚會、“星宿之爭”特色寢室評比大賽和第二屆“秀出舍彩”寢室文化綜合展示活動等,共評選出15間“學生黨員示范寢室”、53間“免檢寢室”、12間“學風示范寢室”、6間“溫馨寢室”和8間“文藝寢室”?;顒游巳=?/span>800個寢室5000余人參與。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自立意識和文明生活意識,增強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組織紀律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進宿舍,努力營造了文明健康的育人環境。
切實做好各類評獎評優工作。組織開展了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市級先進個人(或集體)及標兵、市級優秀畢業生、校級“五四”評優和優秀優良畢業生等評選表彰活動。共評選并表彰國家獎學金學生41人、國家勵志獎學金學生615人,市級各類先進個人及標兵134人、各類先進集體及標兵27個、市級優秀畢業生54人,校級先進班集體37個、文明寢室139個、三好學生286名、優秀學生干部369名、各類先進個人490名,以及校級優秀畢業生508名、校級優良畢業生394名。通過“學在重文理”公眾微信平臺和周末教育平臺等廣泛宣傳獲獎學生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教育教學和就業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激勵廣大學生以先進為榜樣,勤奮學習,勇于進取,立志之才。
開展學生不良網貸清理和排查。按照市政府針對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管理的通知和市教委開展校園網貸相關情況排查的要求,在學生中深入開展不良網貸影響的宣傳和排查工作。一是制訂專項工作方案,逐層逐級布置落實,全年針對網貸學生出現的問題開展2次全面清查和梳理,共清查出80余名網貸學生,網貸累計金額120余萬元,其中參與歐孚貸有70余人。學校將相關證據移交公安機關備案調查,同時對有關學生進行了教育和幫扶。二是通過班級QQ群、班級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校園櫥窗等多渠道,主題班會、專題講座、周末教育、觀看宣傳片等多形式普及學生金融知識、網絡安全知識,遏制學生不良網貸情況的發生,幫助學生回歸正常學習生活軌道,切實增強了學生風險防范能力和對網貸業務的甄別、抵制能力。
本學年,我校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重慶市教育大會和學校第七次教學工作會精神,堅持“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制定并發布了《重慶文理學院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建設行動計劃(2019-2022)》,確立實施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課堂建設、一流教師發展建設、一流學風建設及四新建設行動計劃(即“5+1”建設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及方法,為深入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校本科教育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監控制度。制定并發布了《數據填報管理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數據填報機制,保障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重新修訂和發布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管理辦法》,重構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3+1”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從制度層面上實現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全覆蓋。
落實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架構。學校結合學校“三標一體”教育質量管理模型,落實《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架構》,推進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整體構建。按時上報了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和《2018-2019學年重慶文理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形成了質量監控常態機制。全年未出現重大教學事故。
積極開展課堂教學質量四方評價工作。組織校級督導委員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共計121余人次,通過溝通交流,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督導辦牽頭各二級學院組織實施,完成了同行評教工作,客觀公正。學生對每一門課程的授課教師,完成了兩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評價工作,做到學生、教師全覆蓋。本年度承擔教學任務的所有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審視和反思,找出教學中的不足,明確教學改革和教學能力提升的短板,進行自我評價。
強化教學規范巡查工作。組織開展全校公選課上課情況專項巡查,外聘教師和科研平臺上課情況專項檢查,課務安排及管理規范專項檢查各1次,期末集中考試考風考紀專項巡查2次,進一步強化了教師課堂教學規范意識,嚴格考試組織程序,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確保良好的教學狀態。本年度共發布教學督導簡報14期,處理教學事故19起、學生信息員報送的教學信息30余件。及時總結分析教學督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持續改進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教學督導質量。
開展半期教學檢查和教學質量調查。每學期期中對各學院的教學工作、學生工作和管理工作統一組織現場檢查,形成檢查報告2份,以教學督導簡報形式發放至各二級學院。通過網絡評教、座談交流、學生教學信息員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開展新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和新進教師預演課驗收,嚴把新進教師的教學能力關。邀請多名校內外專家對新教師入職所需的教學技能,包括教師教學規范、教師備課和寫教案、教師禮儀、教師上課發音技巧、教師課堂語言藝術、多媒體課件制作等開展專題培訓。并在新學期開學初開展新進專任教師“教學預演課”檢查驗收工作,評審專家嚴格把關,參加檢查驗收的教師共32名,其中2人獲優秀,19人達到“良好”。對被評為“基本合格”的6名教師學校限制上課門數,對被評為“不合格”的5名教師,學校暫停本學期的授課任務。
扎實推進審核評估整改工作。2018年5月,學校開展審核評估問題整改專項檢查,全面了解了審核評估整改的推進情況,為今后整改工作提供了更為具體明確的努力方向。9月,要求二級單位對照整改實施方案,全面自查和總結部門審核評估整改各項任務的開展、推進和落實情況,撰寫形成部門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整改報告。11月學校針對整改成效總結與整改報告撰寫工作進行了多次專題研討,最終形成了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整改報告。同月,學校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進?;卦L復查。專家組認為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動員部署充分,整改思路清晰,組織落實有力,整改成效明顯。專家組還圍繞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學科專業布局優化、質量內涵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專業認證工作全面啟動。制發《重慶文理學院關于成立專業認證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全面統籌部署學校專業認證工作。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專業情況分別制發了《關于成立工程管理專業認證工作推進辦公室的通知》《關于成立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認證工作推進辦公室的通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實施方案》等三個校級文件,標志著專業認證的全面啟動。組織骨干教師赴天津大學開展新工科建設專題培訓,赴東莞理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考察學習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專業認證等工作的成功經驗。
專業認證工作有序穩步推進。一是起草了《高校政府中小學幼兒園共建教師教育共同體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完成與璧山、榮昌、永川等區教委框架協議的簽訂工作。二是深入開展專業認證調研工作。重點聚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畢業要求、學生培養、課程教學、條件保障、師資隊伍等主要指標。三是周密組織認證學習和考察觀摩工作。組織相關學院參加認證會議4次,認證觀摩學習3次。四是組織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一級數據核驗工作。學校根據教育部下發的《關于請對師范類專業認證一級監測報告數據核驗的函》,完成了11個師范專業15個一級監測指標數據核驗工作,做好了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認證的前期準備工作。
分類設定工作目標。繼續堅持“同類同比、分類考核”的基本原則,將教學執行部門分三組、服務部門分四組進行分組考核。教學執行部門中圍繞教學工作、學生工作、科研工作、黨建工作等設定年度工作目標。教學服務部門中圍繞職能工作、黨建工作等設定年度工作目標,同時,各部門通設綜合管理和滿意度目標,目標設定指向性更加明確,針對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更加突出,對各部門工作的質量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嚴格考核工作驗收。各部門各項目標的權重和分值分配合理,細化工作目標的評價標準,通過目標主控考核和現場考核的形式進行目標驗收??己顺绦蛞幏?,數據統計準確,事實驗證充分,結果判斷準確??己私Y果與績效分配和人事考核掛鉤,充分發揮了目標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學籍異動,有章可循,處理及時。2018年,在進行學籍清理中,因患病、停學實踐(求職)、學習成績不好、未按時到校報到注冊等原因,根據《重慶文理學院學生學籍管理規定》,按照工作程序,對64名學生進行了休學處理、對42名學生進行退學處理;因符合轉學要求,有1名學生轉入到其他高校學習;因休學期滿,經審核符合復學資格的共有68人。一年來,為校友返校辦理畢業證明書、學位證明書共計66人次;補辦學生證586人次;火車票優惠卡辦理平均307人次;畢業生電子信息采集5271人次;畢業生信息認證18人次;實時監控學籍證明、檔案成績打印系統,及時排除可能存在的故障;教務處公章實施專人管理,嚴格用印制度。
嚴格審核畢業資格、學位授予資格。2018屆共計5365名有正式學籍的學生,根據《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學分制管理細則》以及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各學院畢業資格審核工作小組審核,學校畢業資格審核領導小組辦公室復核,4677名學生達到學校規定的畢業條件,首次畢業率為87.18%。5365名畢業生,共計4634人授位,首次授位率為86.37%。
“專升本”工作組織有序。2018年共錄取“專升本”學生692人,實際報到684人。“專升本”工作策劃周密,做到了考試組織規范、預錄取宣傳到位、錄取程序透明、錄取通知書郵寄無差錯。
實施思政工作“4471”工程。學校制定并出臺了《2018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4471”工程,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條主線,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法治教育四大主題,搭建目標導航、德育實踐、主題網站、黨員活動室、團?;?、文化工坊、素質學校等七個平臺,積極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力爭培育出“講政治、守規矩、能擔當、善作為”的有文理特色的一代新人,為學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凝心聚力?;拘纬梢辉阂恢黝}的思政工作局面,已建立網上團支部452個,文化產品VR全景校園點擊量超8萬,黨員活動室、團?;氐绕脚_協同育人效果正在凸顯。
繼續深化大學生網絡思政工程。一是繼續完善“兩微一端”平臺建設,“明德網”有序運行,“學在重文理”和“重文理小團團”兩個微信公眾平臺改版升級,軟件工程學院的軟工小e哥、體育學院的重文理IPE、機電工程學院的機智未來等二級學院微信平臺建設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目前“學在重文理”微信公眾平臺粉絲數30000余人,推文累計閱讀人次超一百萬。各類新媒體平臺直播活動近百場,觀看人數超30萬次。平臺受到廣泛關注,活力、影響力更加凸顯。二是組織開展了第六屆輔導員工作網文大賽,進一步提高輔導員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此次比賽共收到擇優推薦的輔導員工作網文80篇,內容涉及思想引領、理論教育、形勢教育、就業指導、社會實踐、人際關系指導、心靈導航、學習輔導和生活指導等大學生關心的話題、常見的問題,所有網文均通過學校及各二級學院新媒體平臺推出,引起了校內師生積極關注,達到了較好的網絡思政交流效果,推動了我校網絡思政工作建設。
夯實《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課程育人實效。一是繼續完善《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課程內容。本年度結合工作需要,增加了國家安全日教育、食品安全專題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專題宣傳教育、節能減排周宣傳教育、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教育、誠信主題教育、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宣傳等主題教育內容。二是突出教學改革。在教學方式方面,鼓勵二級學院結合自身特色,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專業人士、優秀學生、友好合作單位來校深入周末教育課堂,開展就業創業、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等專題教育;結合課程內容性質,引導二級學院依托周末文化廣場、專業展示課程、素質拓展課程等平臺開展周末思想教育;在課程管理方面,落實專人負責日常教學管理,組建巡課團隊,不定期查課。三是舉辦教學競賽活動。本年度組織開展了第四屆《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課程教學競賽活動,通過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評比等環節,評選出9位優秀授課教師和部分專題教育教學設計,大大提升了《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課教育質量和育人實效。
多措并舉,切實強化文化育人。按照“把有意思的活動變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活動變得有意思”的活動開展思路,邀請了中國信樂團、甘肅省歌舞劇院大型舞劇《絲路花雨》、重慶川劇院等到校開展專場演出,堅持開展了656期周末文化廣場、17屆“暢想文理”文化藝術節和“社團之光”社團文化藝術節,隆重舉辦了2018屆畢業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紅河、星湖兩校區分別舉行了以“逐夢四十年,奮進新時代”“風華四十載,同心筑偉業”為主題的2018年迎新晚會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在第37屆“校園之春”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中共獲得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在2018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全國銅獎1項、市級金獎1項、銀獎3項、銅獎3項;我校“新型環保材料創新團隊”被評為重慶市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之星”(重慶市僅有10個);我校“卜凡團隊”參加重慶市首屆青年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創業大賽榮獲二等獎(總成績第二名)的好成績。
積極動員,注重實踐育人。為貫徹落實“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學校高度重視實踐環節,以暑期帶薪實習為主要育人途徑,及時動員、組織學生報名參加,積極與用人單位對接、協調,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崗位。2018年有近400名學生到重慶市20余個區縣近百家企業和單位參加了帶薪實習實踐活動,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工作艱辛,收獲了成長真知,提升了實踐能力。
全力打造志愿服務工作品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了生態文明、城市旅游、助老助殘、大型賽會等領域的志愿服務,在校內外創新開展了100多次各類公益活動,形成了“閃閃紅心”無償獻血、與愛“童”行四點半課堂、“志愿陽光 溫暖隨性”關愛行動、“文明我點贊 萬民親子行”文明督導等志愿服務品牌,學校獲得2017年度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單位獎、2016年度重慶市無償獻血優秀志愿者服務團隊。人民網、《重慶日報》、重慶發布等50多家媒體專門報道了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積極探索學生工作和輔導員考核制度。依據《關于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學校明確了輔導員雙線晉升、選拔配備、培訓和考核等要求,制定了《學工建設績效核定辦法》,明確了學生工作考核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從制度上完善了輔導員工作管理與激勵措施。修訂了《優秀輔導員評選辦法》,進一步明確校級輔導員年度人物、校級優秀輔導員和思政工作者的評選條件與要求等。
嚴格配齊配強輔導員隊伍。一是規范招聘程序,保證隊伍數量充足、質量過硬。2018年,共引進博士輔導員6名,從校內優秀任課教師(博士)和管理人員中轉崗專職輔導員36名。二是多措并舉,不斷優化輔導員隊伍結構。全校共有輔導員115名,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比例要求。其中專職輔導員104名,兼職輔導員11名(分管學生工作正處級干部);專職輔導員中男性47人、女性57人,中級職稱及以上6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69人;年齡在20-39歲之間的有82人。從總體上看,輔導員隊伍年齡結構較為合理,職稱、學歷整體水平有較大提升,保證了輔導員隊伍的結構穩定和戰斗力。
積極搭建輔導員素養提升平臺。一是搭建培訓平臺。今年組織13名新進輔導員參加市教委、學校崗前培訓;組織20人參加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市教委等組織的校外能力提升培訓;派出3名輔導員參加全國高校輔導員交流計劃,赴相關高校開展為期半年的工作交流培訓;組織20名輔導員觀看重慶市輔導員能力素質大賽,開展觀摩培訓;邀請西南大學、陸軍軍醫大學、永川區疾控中心等機構專家學者圍繞科研能力提升、國際形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題來校講學、交流,開展校內培訓共計7場;組織開展輔導員專題沙龍培訓2次;組織開展新入職輔導員座談交流會1次、新入職博士輔導員座談交流會1次。各層級多種形式的培訓為輔導員個人發展提供了學習和機會,有效的提升了我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二是搭建賽事平臺。組織開展第六屆輔導員工作網文大賽、第四屆《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課程競賽和重慶市首屆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課程大賽等。推薦2名輔導員參加重慶市第六屆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推薦4名輔導員參加重慶市第二屆普通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課程大賽決賽。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賽,考察參賽輔導員的業務能力,搭建了輔導員分享經驗、自我展示和提升技能的平臺,達到了以賽代練,促進交流的效果。三是搭建科研平臺。在校級科研課題中,繼續設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激勵、支持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專題研究。推動校級“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建設,給予經費支持,探索輔導員團隊建設。大力建設青年發展研究中心校級科研平臺,圍繞促進青年師生成長成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輔導員隊伍建設成效顯著。2018年,1名輔導員獲得重慶市第六屆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三等獎,有史以來最好成績;1名輔導員獲得重慶市第二屆普通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課程大賽決賽二等獎,并同時入圍重慶市高校就業創業指導老師專家師資庫,2名輔導員獲得優秀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輔導員立項科研課題6項,其中省部級課題3項、地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1項,發表科研論文5篇;3人被評為校級優秀輔導員,1人被評為市級優秀思政工作者,1人被評為市級優秀輔導員年度人物,2人被評為永川區2018年度“師德標兵”。
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完善了公共必修課《大學生周末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內容,在“青馬”培訓班中面向校三委會主要學生干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邀請西南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專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調試策略”“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預在焦慮抑郁中的應用”等科普知識講座。
開展特色心理健康宣傳活動。組織開展了“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重慶市第九屆大學生成長論壇心理微課堂永川片區賽、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之師兄師姐談大學生活等活動;指導心理成長協會組織開展6期青愛小屋電影展播、4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和“12.12”心育運動會;完成校園廣播臺心理健康時空車欄目36期、“學在重文理”微信公眾平臺“心靈驛站”欄目內容的更新。通過舉辦特色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朋輩教育作用以及網絡平臺,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取得良好成效。在重慶市第九屆大學生成長論壇中,“青春健康與心理成長”微課大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級心理之家建設成果展等項目獲學會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7項。
強化心理咨詢服務。學校配齊配強了心理咨詢師隊伍,目前擁有一支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和具備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兼職心理咨詢隊伍,為強化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提供了保障。在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向所有新生發放我校心理咨詢援助途經及電話,在學生講座和輔導員中積極宣傳心理咨詢預約熱線,暢通學生困難求助途徑,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學校已經構建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加強心理排查和預防干預。依托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每學期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危機排查和干預工作,本學年共排查出心理危機學生194名,256人次,學校為排查出的每個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并及時組織有心理咨詢意愿的學生接受咨詢,持續追蹤學生咨詢、轉介、后續治療等情況,注重與二級學院的溝通,協助其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積極開展資助政策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新生綠色通道、制作資助政策宣傳冊和設置資助政策宣傳欄等,大力宣傳資助政策,全年發放資助政策宣傳冊5000冊,通過宣傳櫥窗宣傳資助政策2期。選派優秀學生參加“暑期巴渝誠信行”活動,積極協助區縣資助中心開展資助宣傳工作;選派50余名優秀受助學生擔當資助宣傳大使送政策回家鄉。此外,我們開展了以“助學、鑄夢,助人”為主題的資助征文比賽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積極開展資助育人工作。
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本學年,學校結合實際工作,新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量化指標體系,在量化評估的基礎上,通過民主評議和三級公示,對學生家庭困難情況進行了精準認定。全年共有8068名學生自愿提出申請,被認定為困難的有8010人,其中特別困難1766人。
精準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年為5870人發放國家助學金1700萬元;為3605名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貸款金額2566萬元;為1500名重慶籍建卡戶開具在校及學費證明并進行資格初審,協助銀行發放資助資金680余萬元;設立校內勤工助學崗位277個,發放勤工助學工資55余萬元;通過開展端午和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慰問,為特困新生發放棕子、月餅等慰問品10萬余元。
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就業保障。實施就業創業“一把手負責制”,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分管教學和就業的校領導為副組長,招生就業處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把就業創業工作與學校年度重點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動,并將就業創業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各相關部門、二級學院年度工作目標指標考核,層層落實工作任務。
深化就業指導服務。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網絡必選課學習及考試,全校共計1.5萬余名2016、2017、2018級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承辦4場重慶市就業創業專家進校園巡回宣講活動,舉辦3場“知名企業HR進校園巡講活動”,邀請長安汽車人力資源部培訓處張丹處長、重慶市高級教師況紅英等為主講嘉賓,共計2000余名學生參與講座。成功舉辦了第十七屆“暢想文理”文化藝術節之職業生涯規劃大賽。
為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承辦了由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辦的“全國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培訓(中級)班”,來自四川、福建、重慶等省市19所高校117名學員參訓,我校46人參加培訓。組織教師參加重慶市第二屆普通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課程大賽,1名老師獲本科組第三名(二等獎),學校獲得大賽優秀組織獎。
實施就業精準幫扶,滿足學生就業需求。從學生第五學期開始建立就業幫扶檔案,采取系列措施進行就業幫扶,一是舉辦貧困畢業生考研、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公益培訓班,2018年舉辦貧困大學生公務員、公招教師公益培訓班各一期,500余名學生參加;二是為幫扶對象通過“互聯網+就業”模式、雙選會、企業單招等多渠道優先推薦就業崗位,2018屆特殊困難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達到95%以上,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三是在第八學期對未就業幫扶對象制定個性化就業方案,“點對點”幫扶直到就業為止;四是對畢業1-3年未就業學生,啟動了“離校未就業學生到永川就業回流工程”項目,做到學生離校不離心,就業幫扶不斷線;五是做好貧困大學生求職補貼工作,讓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學生享受到國家政策帶給的溫暖,2018年689名家庭困難畢業生、殘疾畢業生、獲得過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共發放求職創業補貼55.12萬元,為貧困畢業生代表贈送行李箱等。
開通啟用重慶市高校就業信息系統二期平臺。開通畢業生雙選會網上報名系統,完善萬學《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網上學習及考試功能,完善北森吉訊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相關功能。開通運營“重文理就業”微信公眾號,實現招聘信息、就業指導、原創新聞等信息及時推送。利用公眾號為載體,舉辦“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調查、就業典型畢業生系列報道等活動。截止2018年底,“重文理就業”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11250,共發布490篇推文,其中招聘信息318篇,指導服務信息132條,就業政策13篇,新聞通知27篇。
拓展高質量就業崗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成功舉辦了“2018屆畢業生暨2019屆實習生春季雙選會”“重慶職教城2019屆畢業生秋季雙選會”等大型招聘活動,“江蘇昆山高新區企業”“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2018年引進技術人才‘百校行’”“福建省三明市”“體育與健康類”等中等規模專場招聘會。邀請了中鐵十一局、中鐵隧道、中國十九冶、中國葛洲壩、國網新疆電力公司、碧桂園集團、龍湖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電力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省機場、重慶潤通控股(集團)、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廣東頂固集創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數控、重慶長城汽車、齊魯制藥、新疆伊寧縣教育局、鄯善縣教育局等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大型民企及事業單位到校舉行宣講會和專場招聘會。設立“永川區人力資源市場文理學院分市場”,永川區就業局派遣兩名工作人員駐校協助做好區內企業招聘、職業院校間溝通聯系。舉辦了“2018年永川紅星美凱龍入駐企業專場招聘會”,為落戶永川的長城汽車、東鵬陶瓷、攜程網、達瓦學院、中鐵二十一局五公司、衡水中學等企業和學校舉辦專場招聘會20余場。成功舉辦“攜程旅行網首批入職人才培訓班”,共有300余名在校學生參與培訓。2018年參加校園雙選活動用人單位620家,較2017年增加12.7%,提供崗位1.6萬個,較2017年增加14.3%,為畢業生提供崗位比為2.98:1。2018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8.48%。
學生評教滿意度高。2017-2018學年網絡評教數據結果顯示,教師綜合得分在90-100分占97.85%,綜合得分在80-89分占2.15%。
學生學習滿意度高。通過網絡評教、座談交流、學生教學信息員信息報送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95%以上的學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學環境、教師教學態度、教師教學水平等滿意度較高,認為學校教學管理到位,教學環境優質,任課教師態度端正,出勤良好,教學準備充分。
學生專業滿意度高。2019年6月6日至30日開展了大三學生滿意度調查工作。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參與的專業有61個(不含專升本),參與學生數為3152人。本次滿意度調查在問卷題目和答案類型上均借鑒了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通過對比分析,我校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4.46)高于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數(4.13),學生對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輔導員工作、學生資助工作、教學水平4個項目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均超過4.50。
用人單位滿意度高。學校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2018屆畢業生“總體表現的滿意度”為88%(見表6-1),充分肯定了我校畢業生扎實的知識基礎、踏實的工作作風及良好的綜合素質。
表6-1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序號 | 評價項目 | 2018屆 滿意度(%) |
1 | 專業知識 | 86.6 |
2 | 專業技能 | 85.4 |
3 | 基本工作能力 | 88.0 |
4 | 適應能力 | 88.7 |
5 | 學習能力 | 89.2 |
6 | 進取心 | 89.0 |
7 | 團結協作 | 89.7 |
8 | 科研能力 | 80.6 |
9 | 總體表現 | 88.0 |
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高。學校以“以賽促教”作為大學體育教學理念,以熟練掌握1-2項基本運動技能、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為目標,設置了六大類俱樂部13個項目供全校1-2年級學生選擇,設置《身體素質訓練》《傳統養生》《體育舞蹈》《拉丁舞訓練》等體育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13門供全校3—4年級學生選擇,構建了體育教學、訓練、競賽、課外體育活動“四位一體”的大學體育俱樂部管理模式。2018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達到95%。
學校與重慶市教育評估院聯合開展了2018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形成了《重慶文理學院2018屆畢業生就業報告》。其中,畢業生就業基本狀態數據來源于重慶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離校前、離校后的問卷回收率分別為68.0%、56.4%?;厥沼萌藛挝挥行柧砉?/span>397份。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就業狀況[1]
就業方式。從畢業生就業方式看,簽就業協議形式的占73.72%,升學占6.2%。
畢業生服務重慶狀況。73.4%的畢業生生源為“西南地區”,74.3%的畢業生在“西南地區”就業,呈“凈流入”;65.0%的畢業生留渝就業,較上一年度增1.4%。就業產業分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的占34.7%。留渝畢業生在戰略新興產業分布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車”,在智能產業分布最多的是“軟件服務”,在現代服務業分布最多的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在重慶支柱產業分布最多的是“電子信息產業”。
就業流向。從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看,在“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的比例分別為8.36%和49.41%,“中初級教育”的占12.06%。從畢業生就業主要行業和職位類別看,在“教育”行業的占19.2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11.59%,“制造業”占12.35%,“建筑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和“批發和零售業”就業的比例也超過7.0%。
2.培養狀況[2]
實習(實驗)體驗。學校開設實驗課的總體比例為82.7%,開設了實驗課程的專業中,87.9%的畢業生認為學校實驗條件滿足學習需要,83.8%認為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能滿足學習需要;97.4%參加過實習,高于全市平均比例;畢業生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的相關度為8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實習過程中對“實習單位人員指導”最滿意,最大的收獲是“自我認識”。
畢業論文(設計)體驗。93.5%的畢業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非常重視”,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3個專業的比例為100%;對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的滿意度為8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個專業的指導效果高于全市同專業比例,7個專業基本持平。
教學管理體驗。畢業生對教師管理的滿意度為97.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21個專業滿意度為100%,20個專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對學生管理的滿意度為9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23個專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對教學過程管理效果的滿意度為96.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24個專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個專業基本持平。
表6-2 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滿意度
序號 | 評價項目 | 2016屆 滿意度(%) | 2017屆 滿意度(%) | 2018屆 滿意度(%) | 全市平均 水平比較 |
1 | 必修課 | 82.4 | 82.9 | 84.8 | 持平 |
2 | 選修課 | 80.2 | 80.4 | 82.7 | 高于 |
3 | 實習指導 | 77.3 | 78.5 | 81.1 | 高于 |
4 | 學校教學管理 | 79.1 | 80.1 | 82.7 | 高于 |
5 | 任課教師教學水平 | 82.6 | 83.8 | 85.9 | 高于 |
6 | 任課教師教風 | 82.6 | 83.5 | 85.5 | 高于 |
7 | 學風 | 80.5 | 80.7 | 83.4 | 持平 |
8 | 輔導員 | 84.3 | 83.5 | 85.9 | 高于 |
9 | 人才培養管理過程 | 78.4 | 79.5 | 81.8 | 高于 |
10 | 就業指導 | 74.5 | 76.0 | 79.1 | 高于 |
11 | 就業服務 | 74.1 | 75.9 | 78.7 | 持平 |
12 | 學習收獲 | 74.3 | 80.5 | 79.1 | 高于 |
13 | 后勤服務工作 | 79.3 | 75.9 | 高于 |
對母校的推薦度。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為81.5%,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其中23個專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個專業基本持平;69.0%的畢業生愿意向他人推薦所學專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就業效果
人職對口率。畢業生目前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為76.2%,與職業期待吻合度為71.8%,與興趣相關度為76.3%;對目前工作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環境好”“能發揮特長”。
工作穩定性。離職率為21.2%,首次離職最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小”。
工作勝任力。58.0%的畢業生能在1個月內適應工作環境,19.7%能在2個月適應工作環境。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勝任力分別為72.1%、73.4%、79.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目前單位的個人發展空間指數為70.0%,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
薪酬福利。畢業生平均月薪為3722元,與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工作單位享受的最大福利是“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
創業教育滿意度。畢業生對學校創業教育的滿意度較高,為8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2.7%的畢業生參加過創業教育講座或培訓,71.3%認為創業教育對就業幫助度較高。
專業結構持續優化。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對接重慶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設置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一批新工科專業,改造一批傳統工科專業,立項建設一批示范性新工科專業。教師教育類專業在校生占比由2008年51%下降到22%,工管農類專業學生占比則由22%增加到54%,實現過去主要服務地方基礎教育向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轉變,專業與地方產業的契合度進一步提高。
專業建設成效顯著,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計劃項目1個、重慶市一流專業建設項目14個、市級特色專業11個、市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市級學科專業群2個、國家級精品類課程2門、省級精品類課程21門、省級實驗示范中心5個,3個專業實現一本招生。
深入開展以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公共課教學、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為核心的“五大教學改革”,全面實施合格+多元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政產學研用合作,構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制培養、課程嵌入等多種形式的協同育人模式,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合作開辦金屬材料與工程專業“2+2”國際班、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威爾明頓分校合作舉辦“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華為、固高、東軟集團、中軟國際、達瓦、長航集團、洲際酒店管理集團等合作共建華為網絡與信息學院、固高機器人工程學院、智能硬件學院、中軟智能工程學院、達瓦大數據虛擬現實產業學院、洲際英才班、長航班等。學校堅持全方位、開放式的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了富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近五年,學生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4900余項,其中國家級1400余項;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5%;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高。
學校全面加強黨建工作,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育為先,不斷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體系。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這幾門關鍵課程,發布《重慶文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整體改革方案2.0》,持續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改革。強化課程思政,制定《重慶文理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重慶文理學院“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工作方案》,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有機融入每一門課程教學之中,建成了一批育人效果顯著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配齊配強輔導員隊伍,形成以周末教育、系列品牌活動、文化育人、社會實踐、在線交流等為特色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文化遺產傳承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探索”文化育人項目入選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研究創新團隊入選重慶市教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協同創新團隊;李德全領銜的思政課教學團隊獲重慶市首批名師工作室;2個項目獲教育部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基礎課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研究、專題式教學背景下高校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提升研究);重慶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市級重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
本學年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但還存在著部分學院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偏低、個別專業高級職稱偏低、部分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和一志愿錄取率偏低等問題。
采取多種措施,吸引高素質、高技能、高職稱的人才應聘到實驗技術崗位;鼓勵低職稱人員積極申報高級職稱,增加實驗系列高級職稱數量,使得職稱分布更趨于合理;在經費、政策上支持和引導二級學院加強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
嚴格控制生師比高的專業招生數量;營造人才匯聚的政策環境,加大生師比偏高專業教師的引進力度,加大外聘教授的聘請力度,引導非教學單位的專任教師回流到教學崗位;鼓勵具有相同學科背景的富余教師通過進一步學習培訓轉入生師比偏高專業。
建立專業隊伍宣傳與全體師生員工宣傳、傳統媒體與網絡微信等新媒體、正式通道與非正式通道的多樣化、立體化的招生宣傳網絡,轉變對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整體認識和對新增專業的認識,提高專業知名度、認可度;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不斷增強專業競爭力,擴大社會影響力;調減招生計劃,將計劃用于“進口旺、出口暢”的專業。
目前學校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和全市教育大會的精神,落實好“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的基本要求,以專業、課程、課堂、教師和學風建設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5+1”建設行動計劃,大力加強“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商科”專業建設,著力推進學校綜合改革和深度轉型發展,將我校應用型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向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重慶文理學院
2019年12月23日
[1] 數據來自重慶市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采集截至時間為2018年6月15日。
[2] 離校前調查問卷的采集時間為2018年5月28日;離校后調查問卷的采集時間為2018年11月16日。